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1.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地质学和胚胎学
B.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C.机械力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参考答案:D
2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万事皆备于我
C.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D.物是感觉的复合
参考答案:C
3.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 )。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对立
B.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立
D.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相分裂
参考答案:B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D
5.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参考答案:D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实践第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参考答案:B
7.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共性和个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参考答案:A
8.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
参考答案:C
9.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 )。
A.可有可无的作用
B.破坏性的作用
C.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D.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参考答案:C
10.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参考答案:D
二、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
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参考答案:D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参考答案:B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D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参考答案:B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参考答案:D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参考答案:A
7.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自然环境的改善
C.民主程度的提高
D.社会秩序的稳定
参考答案:A
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参考答案:D
9.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
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参考答案:A
10.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中共六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二月会议
参考答案:C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参考答案:D
12.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
A.惩办主义
B.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C.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参考答案:D
13.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D.《不要四面出击》
参考答案:A
14.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D.《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
参考答案:B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是()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参考答案:B
16.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
A.先进政党
B.先进阶层
C.先进阶级
D.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D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D
18.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A
19.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
A.科学兴国战略
B.教育兴国战略
C.经济兴国战略
D.科教兴国战略
参考答案:B
20.计划和市场是()
A.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B.性质不同的两种经济制度
C.计划是经济制度,市场是经济手段
D.市场是经济制度,计划是经济手段
参考答案:B
21.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
A.主要基础
B.主要内容
C.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D.性质
参考答案:C
22.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
A.是完全一致的
B.形式上是统一的
C.本质上是统一的
D.内容上是统一的
参考答案:D
23.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参考答案:C
2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实行三通
B.和平共处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C
25.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知识分子
B.共产党
C.农民
D.解放军
参考答案:C
26.真理是指()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观点
参考答案:B
27.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参考答案:D
28.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
A.1979年
B.1982年
C.1984年
D.1985年
参考答案:B
29.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A.工人阶级
B.知识分子
C.农民革命
D.资产阶级
参考答案:C
30.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仍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B
31.毛泽东第一次公开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将革命进行到底
参考答案:D
3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参考答案:A
33.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纲领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参考答案:C
3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公开公正的原则
D.平等自立原则
参考答案:B
3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参考答案:B
36~40为时事政治题(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答:正确。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2)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来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为对象,都是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42.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就要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答:错误。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答: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属于世界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它是以理论的形式系统地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同一般人仅凭个人经验或传统影响形成的朴素而零散的世界观是有重要区别的.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以称为哲学.
4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5.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涵义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的时候常常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社会主义道路混淆在一起。其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关系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对它的内涵作出深入探讨是有必要的。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三层涵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既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如何发展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如何调整问题,还有上层建筑怎样完善的问题,形成了多层次的框架结构,有广义、中义、狭义三层涵义之分。
从广义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意义上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涵比较宽,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的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从中义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实现形式。这个层面的涵义是介乎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涵义。之所以把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列为这个层面的内容,是因为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基本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标志。基本纲领则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有总纲,而且还要有细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纲,基本纲领则为细纲。这一细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一个有机整体,进一步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从这个层面上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包括了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奋斗目标、两个基本点、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建设方针等,进而还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目标任务以及一系列基本方针政策。显然,这个层面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比较宽泛。
从狭义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路线。所谓行动路线,是指为了达到奋斗目标,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自然资源,在时空顺序展开的切入点和有机结合点,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本国发展特殊规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决定着一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兴衰成败。这种意义的发展道路,具有具体的行动口号、行动方向、行动方式、行动准则等。它类似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继而创造了通过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有一条具体的行动路线。
上述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递进关系,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的涵义比较原则,是理论层面的发展道路。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在第一个层次涵义的基础上的具体化和深化,是前一个层次的涵义转化的结果,不再是理性化的,而是带有具体的操作性的内容。第三个层次的涵义,又是在第二个层次涵义基础上的细化,是具体的行动路线,由党的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所组成。这三个层次的涵义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机理,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求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破除那些不符合现实条件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传统模式;要借鉴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凡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都应学习吸收,但不能盲目崇外,照抄照搬;应注重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本要素的界定
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个层次涵义的理解,是由于认识的视角不同而带来的结果。从较宏观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此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中观的视角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于是认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微观的视角考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则认为行动路线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这都是从纵的方面来加以分析的。那么从横的方面加以考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究竟有哪些基本要素所构成?这是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另外一种基本思路,有必要重新界定。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一)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所谓发展理念就是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主题,确立起人们公认的实践的核心价值和奋斗目标。处于一定历史时代的国家都要选择自己的发展理念。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理念选择,比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文化领域的文明化;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这种社会主义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国情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共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它是全体人民必须牢固树立的理想信念;作为奋斗目标,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历史合理性,是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党才能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才能为政治治理和行政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树得牢,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坚持得住,进而才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停息地前进。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首先是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选择,因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人民不断地社会主义实践与不懈地理论武装,来巩固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在飞跃,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超越。社会主义就是要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发展模式是指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并且在人们中已经达到共识的体制的总称,包括有本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同一种制度的国家,可以是同一种发展模式,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国情的迥异,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有的实行高度集权的模式,有的实行分权的模式,有的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实行哪种发展模式,都是为实现其核心价值目标服务的。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则标志确立了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目标,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它们有着各自的利益要求,如何做到既坚持统一的核心价值目标,又要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求,这就必须通过创立一定的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形成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利益关系或利益格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从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发展模式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利益关系的调整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力量的配置问题。不能建立一种好的发展模式,就不能领导全体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而奋斗,社会主义的发展只会成为空谈。所以,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模式的转换,由传统的发展模式转换成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三)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指社会主义发展在时空上展开的逻辑起点,即在确立战略目标、方向后,把什么作为关系全局的问题予以优先对待、优先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战略布局问题,就是在重视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处理好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关系。二是战略重点问题,就是在解决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关系问题上,要突出解决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就是这样进行战略思维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在总结历史与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阐明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分三步走”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系,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公有制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等。在解决所有这些关系上,邓小平又总是突出解决其中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的问题上,首先选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首先选择具有地理和区位优势的沿海为突破口。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的讲话,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新的实际,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作出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战略选择的典范,有了这种发展战略选择,就有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或切入点,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社会主义就能取得突破性发展。
(四)社会主义发展途径。
在进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选择的同时,还必须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途径。这种发展途径就是为实现战略目标任务的行动过程。其中包括行动路线、行动口号、行动方式、行动准则等。它是由具体的政策、办法、规章、措施、实现形式、操作机制和具体制度体现出来的。因为这些具体的政策办法有五个功能作用:一是导向作用,一定的政策办法,总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的,具有导向的功能;二是制约作用,它们规定行动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带有制约性,必须为行动对象所遵循;三是管理作用,政策这些东西是对行动过程进行管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管理活动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实现的。因此。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途径时,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重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具体政策规章的制定。这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
三、不能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另外一个不同概念。按照四项基本原则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进一步扩展来说,就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包括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制度等,甚至还包括更重要的内容,即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道路不单是指所有制关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它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主要作用是为我们指明社会主义方向,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甚至取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更应重视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因此探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主要任务,更带有本质意义。如果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甚至取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则难免要产生误导,使人们不把注意力放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而仍然停留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空洞口号上,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头来也难于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的是社会主义这一实质正义。因为社会主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公平。追求经济效益,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以及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如何求得社会主义这一实质正义,这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渠道或一定的发展程序来实现。那种用社会主义道路混淆甚至取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则会引导人们忽视通过一定的发展渠道或程序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质定义,但这是不可能行得通的,1958年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是沉痛的教训。
第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除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之外,更要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包括具体的实现形式、具体的运行机制、具体的操作方法等。这些内容是为社会主义方向、目标服务的,不象社会主义道路那样,具有社会属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以而且必须借鉴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那种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于甚至取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做法,则会束缚我们的思想,以社会主义自居,不敢向外国学习,有碍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和坚持,必须坚决抛弃。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原理:
① 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 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 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意义
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
① 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② 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
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 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
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 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
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 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人生意义
① 冷慧与热慧双举。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
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② 健德与顺德相资。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
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 自由与节制并重。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
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 ④ 瞬间和永恒互渗。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
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
⑤ 奋斗与静穆兼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这一哲理启迪人们应当兼具两种精神境界,即奋斗境界和静穆境界。奋斗境界由物质的运动属性下惯于人而得。上天之道,於穆不已,人要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提升自我。静穆境界是由物质的相对静止属性下贯于人而得。它要求人要静穆恬淡,怡然自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静穆之境也 .
润雨教育咨询热线:闫校长13598709138
办公室13333808501,18738389596,0373--591118